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祭奠资讯 > 网上祭奠 >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2-01-24 17:33:04  浏览次数:675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节日。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二日。它们两者历史都很久,并且经过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小编给为大家讲述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清明节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清明节有关的诗句以及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问题解答等内容。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很高兴为您答疑解惑,提起清明节我先说说寒食节的由来:早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了逃避政治迫害流亡国外,路上饥饿难耐都快饿死了,却找不到吃的。这个时候他身边的大臣一个名叫介子推的随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为晋文公做了一碗肉汤,拯救了晋文公。

后来晋文公做了国君,封赏群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是一个对名利看的很淡的人,从此归隐山林,晋文公听说此事后,便亲自去找介子推,此时的介子推心灰意懒,无意出山,只愿归隐山林。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下山,不料当晋文公发现他时,他却已经抱着一颗烧死的柳树死去了,晋文公非常伤心,下令介子推去世这一天全国要禁忌烟火,寒衣素食,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重耳再次来到此处,他蓦然发现去年已经死去的杨柳今年居然又长出新芽,晋文公当下大喜,莫非此乃天意?遂命名这棵柳树叫做“清明柳”。并规定寒食节的后一天为清明节。

后来人们便逐渐形成习惯:每年寒食清明时禁烟忌火,寒衣素食,祭奠先人,出门踏青,因为由于这两个节日挨着很近,唐朝官方遂将这两个节日合并,统一称做“清明”。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古代一年中分春秋二祭,后来的春祭逐渐演变成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当然,清明节的习俗,不光是祭祖这一项,除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外,还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节在逐步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在民间的传说中,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特意设立的节日。

其实这是历史的一种误读,它的真正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这个节日,在最开始主要习俗就是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除了融合寒食的这些习俗外,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节日这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晋代诗人陆机写到:

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这个季节,人们为了去掉污秽,开始在黄河里游泳了——也不怕水凉腿抽筋?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在时间上较为接近,节日习俗上也有很多重合之处,因而,在唐代的时候,这三个节日已经开始融合,界限不是那么清楚了。

在隋唐之前,人们比较重寒食、轻清明,这从唐初许多诗人的描述中就可看出端倪。

到唐玄宗时期,把清明节的地位提升到国家的高度,扫墓祭奠先祖被正式编入朝廷的“五礼”之一 。 

当然,既然是重大节日,那朝廷肯定依例放假庆贺,这样才能彰显节日的气氛。在唐代,这两个节日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并且合在一起连休。

唐朝全年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

除了正常的放假之外,为了庆贺节日,皇帝还要给为帝国尽忠出力的臣子予以一定的赏赐。

在寒食清明的节前,一般传统的习惯是赏赐臣僚们巨烛,或者取榆柳火赏赐,以应“钻燧改火” 之意。当然,这并不是固定模式,也有的皇帝不遵循常规,赏赐臣子们别的东西。

《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五载: “(洪武九年三月丙辰)赐京卫士卒清明节钱。”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赐给手下的是白花花的银子。

而康熙帝是所有皇帝中最大方的,他不但要赏赐这些兢兢业业的大臣们,还关心着百姓的疾苦。

公元1712年清明节(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廿九,4月4日)这一天,康熙帝发布了一道圣旨,内容很让人振奋。即从明年开始以后的时期,国家赋税纳税人口按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的丁口数量收取,日后无论生出多少人也“永不加赋”。这的确是大手笔,诏书一宣读,万民欢呼。

在所有皇帝的赏赐中,要数曾经二度为帝的唐中宗李显,他赐予大臣的礼物最为奇葩,叫人听了之后,直忍俊不禁。请大家往下耐心的看皇上最后的赏赐品。

中国古代有一项运动项目叫蹴鞠,此活动发轫自春秋时期。当时在齐国的都城临淄,蹴鞠这一体育活动十分流行。但这时候还是区域性的。

后来到了汉朝,刘太公、汉武帝都是此运动的爱好者,三国的曹操也是此中高手。孟子有一句名言:“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此话果然不假。由于有太上皇、皇上和大臣们的推动,蹴鞠这项活动便在全国推广开来。

到了唐朝,蹴鞠这一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这个时期发明了空心的充气球,也有了球门,还有了正规的比赛规则,可以说是风靡一时。这里有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诗为证: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所以当时的蹴鞠,可以称之为唐帝国的国球了。为了大力开展此项运动,这年的清明节,中宗李显给大臣们所赐就是此球。

“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寒食日,赐侍臣帖彩球,绣草宣台。”(《酉阳杂俎·忠志》)

上面的记载是说,三月三日上巳节,李显赐给大臣的是用柳条编的柳圈,他还给大臣们振振有词的解释道:这个东西可是防止毒虫的好东西。把大臣们给忽悠了一下。

拿到这个东西后,大家都普遍猜测,上巳节和清明节都连上了,可能在上巳节的时候,皇上应付一下,重赏都放在清明了。于是大家都期盼着清明的早日到来。

寒食清明节到了,最后唐中宗赐予大臣的是帖彩球!

顾名思义,所谓的帖彩球,就是是指用牛皮或布缝制而成的球,并在外皮上贴彩画或绣图案进行装饰。

当然这个球肯定不是大姑娘招亲时所抛的“绣球”,而是彩色的“鞠球”。

拿到这个东西之后,大臣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

乐观的理解是,皇帝知道大家兢兢业业的干工作劳累了,发个“鞠球”,让大家趁这几天放假,好好娱乐娱乐,放松放松心情。

但也有悲观的理解,皇上给我们一个球,也不解释,是否意味着节后让我滚蛋呢?

最有意思的是某大臣回到家,家人看到老爷回来了,马上伺候更衣,边脱衣服边问道:“今年节日,这么没见圣上赐的蜡烛?”

老爷边脱衣服边说道:“赐个球。”

娘子听到后,脸一红,嗔到:“官人怎么满嘴污秽?”

“就是赐个球嘛。”大臣一听,娘子肯定误会了,忙从衣袖中掏出御赐之物:“娘子请看!这不是个球嘛。”

娘子接过彩球,把玩一阵:“做工还挺精细,一会叫大虎二虎,拿着去玩……”

突然停顿,愣愣的看着老爷。

官老爷忙接过话茬,连声说道:“对对,去蹴鞠,去蹴鞠……”

参考资料: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新唐书》宋·欧阳修

《明太祖实录》

清明节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清明节和寒湿节有什么区别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不同的祭祖节日,时间跨度很大,“清明节”在春天,“寒食节”在秋末,按农村习俗讲:清明时春暖花开是放开的意思而寒食节万物萧煞则是收敛的意思。

清明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故为"清明”。因天气风和日丽,形成了结伴踏青丶郊游等习俗。

"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据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火烧死的晋国名臣介子推,所以,这天忌火,吃冷食,故为"寒食”。后来演变成了扫墓的习俗,这天不生火做饭的习俗。
因为两个节日两天相连,所以也就寒食和清明一块过了,不过从习俗看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扫墓都是在清明前一天举行,也就是寒食一天扫墓。踏青丶郊游等活动一般选在清明日。

清明节有关的诗句

清明节,是踏青扫墓,拜祭先人的一个传统节日,借此节怀人的诗词如汗牛充栋。能想到的名篇佳作亦不少,其他答友也多有提及,就不再重复了。

很多好友都希望说说当代的诗词,因为很多人感到与当代诗词所隔,甚至此古代还远,那我还是借此题,分享几首当代的作品吧:

一、谒雨花台烈士陵园 (当代.不觚)

崇碑遥对蒋山青,古道萧萧满落英。

但见春风长扫墓,不知何日是清明?

谒坟、谒墓是我们经常读到的诗题,这个谒字,相当于致敬的意思。起句的崇,可解作高大,蒋山即南京的紫金山。其余并没有难懂之句。

不觚原名张智深,是一个由网坛走向体制的诗人,现在已是黑龙江省诗协的副主席。一入体制,咏时之作在所难免。而此类作品最难把握的是力度,赞者力过流于谀媚,讽者力过则显刻薄。而此诗发力恰好,托讽而不失温厚,转、结两句颇具盛唐风采。

二、读《亭林集》(当代初.徐震堮)

万里山川老担簦,梦中腥血染觚棱。

东风自绿秦淮水,寒食何人拜孝陵?

之所以想起这首诗,因为其与第一首笔法相似,转句也同样是借“春风”生事,运笔则更为雅正。

《亭林集》是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作品集。担簦原意为背着伞,引申为奔走,跋涉。 觚棱 ,指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引申为宫阙、京城。而结句的“孝陵”在此是指明孝陵。

徐震堮是现代末当代初的诗词大家。

三、清明杂诗之一 (当代.周标)

小倦分明听雨长,一车人带菜花香。

凄凉最是清明近,梦比身先到故乡。

这是在网络读到的一首七绝。以丽句写悲情,首推黄山谷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用意是形成反差对比,今人亦不乏借此手法展开。但其力度的把握往往较难掌控。此诗承句便是借用此法,但发力稍弱。转、结则甚为可品。

四、清明(头条.正雅诗歌)

时光过隙已多年,几度爹娘梦里连。 

哀子孤愁时落泪,何曾一滴到云天。

这是今日在头条读到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并不太熟,但诗如其名,甚觉正雅。

转句中,古称居父母之丧者为“哀子”,而这里的“云天”是指父母仙游之处。转结句虽然写的仍是阴阳相隔的套路,但运笔见巧,发力也恰到好处,苍凉之感尽出。

稍不足的是“时”重字,“过隙”略感轻飘。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首佳作。

清明节和寒湿是一天吗

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问题解答

网友提问:清明节和寒食是一天吗?

缅怀纪答:

准确的说,寒食节和清明节并不是一个节,因为寒食节是在清明之前(一天)的,只是现在前者已经被后者吸收了。所以,现在人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道寒食节,也就不奇怪了。

网友提问:清明节和寒食节一样吗,他们俩的区别是啥呢?

缅怀纪答:

寒食节和清明为什么不能回娘家啊?

寒食节过后就是清明可,寒食和清明作为民间节日,都是与祭祀逝者有关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但凡为人女儿且已经出嫁做了他人妻子的,只要是自己娘家的父母都健在的话,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是不宜回娘家的。

寒食和清明都属于鬼节。一般来说,民间讲究已经嫁作人妻的娘家女儿,只有当父母当中的一方或者是双方全部去世后,嫁人出了门子的女儿也才可以在寒食和清明之前回家祭祀逝去的父母或者是亡故的父亲、母亲一方的。

出嫁的女儿祭祀逝去的父母讲究赶早提前,大都会选择在清明或寒食之前的几天回家行祭祀之礼,为已经逝去的父母烧些纸钱,供些食品,体现女儿的孝心。要是自己的生身父母全部健在,生活的好好的,出嫁的女儿却选择在寒食或清明回娘家,会被认为是头不抬、眼不睁,也是对自己生身父母的一种诅咒,并因此会被娘家的兄嫂或弟妹们嫌弃,认定那是不懂礼数,也不守规矩,会给娘家人带去厄运。

寒食和清明作为民间的传统祭祀节日,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沿习形成了固有的民间传统习惯。尊重习惯,懂礼数的出嫁女儿是不会选择在寒食和清明之日回娘家让娘家人败兴生厌的。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缅怀纪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相关文章
清明节的风俗和来历
清明节为什么要送菊花有什么用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
清明节包袱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