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意义
发布日期:2022-02-01 17:04:39 浏览次数:621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所以又被称为“踏青节”。今天小编给为大家讲述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意义、清明节祭拜祖先的寓意、清明节祭拜祖先的诗句以及关于清明节扫墓的问题解答等内容。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意义
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在很多地方,清明节的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春节。
不管是迁居他乡的族人,还是千里之外的游子,都会赶在清明之前回到家乡祭扫。
为逝去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让家族的血统和信念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清明祭祖的意义还远不止此。
清明,是教会每一个中国人不忘本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十分重视,民间亦相仿效,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且独特的风俗文化。
据《汉书》中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便是远在京城千里之外,也不忘定期返乡扫墓祭祖。
唐代以后更是盛行,不管是士人还是平民,都将清明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重要仪节,并相传至今。
曾经问一位年长的伯伯:
“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坚持回乡祭扫呢?”
伯伯说了一句话,令我感触良久:
“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
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和精神依托。
1955年,浙江大陈岛近1.5万人离乡迁居台湾,几十年间,大陈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土,他们从未停止过对根脉的找寻。
两岸“三通”以后,同胞们期盼已久的通航变成现实,几百名大陈人才得以上岸寻亲,续接血脉情缘。
站在自家宗庙的祠堂,前来祭拜的老人泪眼晶莹。他们不曾忘记,自己的根永远在大陈岛,身体流淌的永远是大陈岛的血脉。
一位老人感叹地说道:“做人永远不能忘本,要记住自己的祖先在哪里、根在哪里。”
曾子曰:“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一个人只有不忘本,不忘恩,才能更好地立身处世,整个国家也会民风淳朴,兴旺发达。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
老话儿讲“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这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幸福。
清明,是教我们铭记亲人教诲
席慕容说: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对于逝去的亲人来说,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他们就不曾真正离开。
莫言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说,最遗憾的是母亲不能在身边分享自己的荣光。
在他十几岁时,母亲就患了严重的肺病,贫穷、疾病和劳累充斥着整个家庭,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即便如此,母亲从来没有低下过头,她依然顽强、坚韧、乐观,甚至是在劳作时还会哼唱着小曲。
母亲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却教育莫言: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记忆中,最让莫言痛苦的是一次母亲被打的经历。
他跟着母亲去集体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捉住母亲后狠狠扇了她一个耳光。
多年以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已经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莫言想冲上去狠狠揍他一顿,却被母亲拦下了,她非常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却让莫言终身难忘: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时间总是将最珍视的东西一点点带走,但母亲所带给莫言的教育和精神力量,已然成为一种人生的信仰。
它不曾因为母亲的离开而消亡,反而历久弥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言传身教,才得以成就今天的莫言。
清明是慎终追远、缅怀亲人的日子,更是为了提醒我们,谨记父母的教诲和嘱托,牢记先祖传承的道德精神。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清明,是愿所念之人过得安好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清明节祭拜扫墓的场景:
“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按旧习,在扫墓时会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纸衣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
祭拜之后,为坟墓修除杂草,培上新土,再折几枝柳插在坟墓上。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亲人并不曾真正离去,他们依然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着。
人们相信,纸钱就是那个世界的钱,所以只要多焚烧一些,亲人就能少受些苦难,过得安好。
在叶圣陶老先生的记忆中,每逢过节焚化纸锭是父辈们欢喜做的事情:
“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
《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
自古以来,我们崇尚百善孝为先,孝亲祭祖更被人们称之为风水之源。
在清明节祭祖扫墓,不仅仅是希望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能收到我们的祝福,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庇佑我们健康平安,护佑子孙延绵。
死亡,只是改变生命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关系。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我们能够在祭奠中重新和逝者连结;
点一盏香烛,折一枝嫩柳,聊一聊过去和现在,又何尝不是在告慰亲人:
我们过得很好,您也可以放心了。
清明,是教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
作家曹文轩曾说过:
“大自然是在告别过程中完成它的季节轮替的,人类社会也一样。
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
清明,就是这漫漫人生路中,一次告别的必修课。
马东曾在节目上讲了一个故事。
他的父亲是突然去世的,接到消息后就立即往家赶,但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整整三年的时间,他在内疚和遗憾的种种情绪中煎熬,迟迟放不下。
三年以后,他在梦中见到了父亲,父亲对他说:
“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
马东这才恍然大悟,这话并不是父亲说的,而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己跟自己说的,“我的潜意识放掉了我自己。”
从那天以后,马东才真正地把自己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接受了父亲离去的事实。
他依然还会去扫墓,依然还会时常怀念,只是他终于想通了,人要一直往前走。
对逝者而言,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
林徽因曾说过: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割舍的。
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许多的苦思冥想都参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一切都有了答案。”
也许我们都到了某个年纪,看着身边的亲人逐渐老去,陪我们长大的人一个个离开。
我们无力改变什么,只是在无数次刻骨铭心的别离中,逐渐懂得了铭记和释怀。
有人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生命因为死亡而有了意义,而唯有接受和面对死亡,我们才能更好地活着,更用力地珍惜。
因为我始终相信,在远方的那个我们日思夜念的人,也会想要告诉我们:
请不要悲伤,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
清明,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日子。
当我们急匆匆地行走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
那些曾在人生旅途中陪伴我们的人,愿他们能在远方一切都好。
那些保卫国家、守护山河的战士和英雄们,愿忠魂常在,丰碑永存。
今日清明,上一炷清香,点一盏心灯,敬一杯浊酒,折一枝细柳,为逝去的人们默哀、祈福。
愿我们能珍惜拥有的一切,也带着我们所爱之人的嘱托,勇敢地前行。
清明节祭拜祖先的寓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从导航上我们看到各大高速上又是到处塞车,大家都拖家带口回老家祭拜祖先。
当你带走妻儿不远千里赶回老家祭祀时,你是否想过,和孩子讲讲为什么清明我们要祭祖?清明节祭拜的寓意是什么?
祭拜祖先,是为了求祖先显灵保佑?我看未必,我觉得大家更多的是寄托一种思念,一种“落叶归根”的精神信仰。
现在的我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在外谋生,我们的孩子对自己的家乡很多都没有了我们这代人的情感,不是因为冷漠,而是他们现在生活的地方不是家乡,那个所谓的家乡只是爸爸妈妈口中偶尔提到的地方,是那个清明节、春节会去上一两次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让孩子们从哪里产生对家乡的感情,爱从何而来。
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家长,如果不想让我们的下一代忘记自己的故乡,忘记自己的本源,微云君觉得这几个方面我们要做到:
家乡方言
朋友夫妻二人在大城市谋生多年,平时的衣食住行早已融入了大城市的生活,平时生活中夫妻的对话也是以普通话或广州话为主。但孩子出生后,他们俩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坚持教孩子家乡话,家里也从普通话、广州话的情景下回归家乡话。我很好奇问他们:“你们夫妻俩在外打拼,好不容易留在了大城市。在大城市出生、长大的孩子你们还指望他以后会回老家发展吗?”
“他以后不会回去的”朋友很肯定的说,“但我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连自己家乡的语言都不会讲”。
的确,一个孩子如果连家乡话都不会讲,然后你告诉他,那是你的家乡。这样的对话想想都觉得滑稽。
家乡的方言是一种纽带,也许我们生活打拼的地方用不上,但当我们在外听到那一句句熟悉的方言,它在心里一次次告诉我们,那是“家乡”。
家乡美食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特别是中国。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领略了各地的美食。
作为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做一、两道家乡的美食。当我们与友人小聚,或是远走他乡。这记忆中的美食就是一种牵挂,一种情感的纽带。也许我们许久没回乡,但记忆中的味道永不磨灭。
过好清明节
清明节是寄托哀思的节日,更是传承、是教育。
每年清明回乡,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孩子。祭祖之时,全家人肃然默立,那一刻,天地和时间同时静止。这种难得的经历,可以让小孩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懂得了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
一位智者解释到:“生命就是一棵树,祖宗是树根,父母是树干,我们是树上的果子,我们和父母、祖宗是一个整体。”
清明节,我们去祭念祖先,去感恩和承接祖先的恩德与力量。
清明节祭拜祖先的诗句
《清明节哀思》
一捧黄土添旧坟,
清明时节墓地行。
一片哀思祭亡灵,
两行清泪流不停。
片片纸钱化蝶舞,
送给亲人表寸心。
但愿天国路不远,
殷殷情深可倾听!
---------------------------
《清明思故亲》
清明时节柳枝垂,
缅怀先贤梦断魂。
奈何人间阴阳隔,
依窗低首思故亲。
--------------------------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问题解答
网友提问:为什么不能清明节当天扫墓呢?
缅怀纪答:
今天我写这些仅仅是我们家自己的想法与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仅代表我们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别的任何人!传统文化还是要尊重并且发扬光大的!
如果心里有装着逝去的亲人,你随时都可以去坟前烧点纸寄托哀思,没必要非要在清明去。第二逝去的是亲人,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时时与我们同在,难道非要去坟前烧点纸才算尽孝?亲人活着的时候对他们好点比年年去坟前烧几张纸或者一厚沓子纸钱要好得多!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烧纸那是给活人看的,逝去的亲人他们不可能知道。
所以,我觉得不必要要做哪种虚无缥缈的事。我认为对亲人,无论是长辈还是下一辈,或者是我们的朋友,就算是与我们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或者是小生灵,我们都要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们,因为相逢就是缘!只要对他们好,即使哪天这些活着人死去了,我们也会心安的。心安就好!没必要等生命都没了,这才去坟前烧纸,做给人看!有意思吗?
所以我认为清明烧纸没那么多讲究,随时可以去。
我的父母亲在世时就说过,他们是无神论者,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对他们好点比啥都强,没必要在故去后年年去给他们烧纸,没必要!我现在也给我的孩子这样说。
所以,当父母健在时我们姊妹对父母很好他们很满意,现在我的孩子对我们也不错,我们也很满意。这就很好了。当然我们虽然没有年年回去,但是过两年还是要回去看看的,或者就在我们所在的城市烧点纸钱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当然传统习惯也是因为地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清明前或者后去上坟谁也说不出个正确的答案,所以走心就好!
网友提问:有什么网上祭奠的平台吗?
缅怀纪答:
微信关注公众号“缅怀纪”,创建网上纪念馆,邀请亲朋友好友一起缅怀~
把爱留住,把记忆留住,把生命的印记留住,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缅怀,花一分钟在缅怀纪创建一个免费纪念馆,邀请亲友一起各自把逝者相片视频传到纪念馆。长久保存,随时缅怀。关注缅怀纪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