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祭奠资讯 > 网上缅怀 >

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

发布日期:2022-02-04 17:12:52  浏览次数:1869

每到清明时节,祭扫亲人、表达思念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而在清明节前一两日,还有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

本篇文章为大家讲述了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寒食节的风俗有哪些、寒食节是哪一天以及关于寒食节的问题解答等内容,详细明了。看完缅怀纪这篇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更多的有关寒食节的相关知识。

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与“寒食节”本不在同一天,为何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习惯呢?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作寒食节。有的地区清明节叫作寒食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寒食节的风俗有哪些

俗语说:“一百零五,上坟添土。”
意思是说: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需要上坟扫墓。
这一天在清明的前一天或者前两天,被称之为“寒食”。
唐代曾经以政令的形式,将扫墓固定在寒食节。
随着时代变迁,寒食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清明把寒食扫墓祭祀的习俗收归名下。
寒食节也就渐渐不为人知。

七种习俗
1、吃冷食
传说介子推在寒食这天被烧死在山上。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寒食节不生火,而是吃冷食。
常见的冷食有凉粉、凉面、凉糕、艾团等。

2、祭祀
南北朝之前,寒食祭祀称为“野祭”。
后来,唐代官方把这天设置为扫墓日。
民众、官府、皇家都会在这天祭祀扫墓,添土烧纸。
以寄托哀思,告慰先人。

3、插柳
寒食节是柳树发芽的时间,人们在寒食节这天,喜欢折柳佩戴、把玩。
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节阴气重,插柳可以辟邪。

4、踏青
在扫墓之后,可以和亲人一起踏青游玩。
踏青也叫踏春。在春天到来之际,欣赏美景,开阔心情。

5、秋千
传说寒食荡秋千是为了让介子推的灵魂坐着秋千上天。
唐朝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中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
本来是宫中嫔妃最爱。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成为民间习俗。

6、咏诗
苏轼曾写《寒食帖》: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抒发自己被贬的落寞之情。
在寒食这天,人们见景生情,感慨颇多,所以传世的诗歌也很多。
唐宋两朝,有四百余首流传于世。

7、净肠
寒食节可以多吃春菜。
一方面是可以出去走走,锻炼身体,调节情绪。
另一个方面,春菜可以补充多种营养,利于身体健康。

七种禁忌

1、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
一个是为了追悯先贤,另一个则是寒食要“改火”。
古人认为每年每季都要钻取新火,代替旧火,以避免灾难。
民间禁火一般只有一天,但是少数地方禁火长达三日。

2、禁止在坟地拍照
扫墓是祭祀先祖,寄托哀思的严肃事情。
对着墓地拍照则是一种不敬。
祭扫务必庄重。

3、身体弱的儿童老人尽量不要上坟
上坟扫墓的时候,人们大多比较伤感。
加上寒食多雨水,气温波动也大。
人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生病。
古人的说法则是认为身体不好更容易被“阴气”冲撞。

4、不买鞋
古人认为鞋与“邪”谐音,这段时间阴气重,买鞋会有不好的联想。

5、不要乱烧纸
很多扫墓的地方都在山地里,乱烧纸会造成火灾。
务必文明祭扫。

6、远离受污染野菜
扫墓踏青的路上,很多人会顺带挖点野菜来尝个鲜。
但是很多野菜因为在污水或者公路旁边生长,已经受到污染。
注意饮食卫生,千万不要乱吃。

7、肠胃不好的,慎食青团
青团现在已经成为网红美食,但是因为青团是艾草和糯米合成,很难消化。
对于肠胃不好的老人孩子,一定要少吃。
另外,青团不要和刺激性食物同食,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者前两天,从冬至开始算,冬至后第105天就是寒食节。在寒食节和清明节这几天,按照习俗是要吃冷食的,家里不可以生火做饭。

这个节日本来历史悠久,但是,从元代开始,它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逐渐和清明节合并到了一起。

清代富察敦崇在《京燕岁时记》中写道:清明即寒食,又名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在清代,人们已经不过寒食这个节日了。

寒食节曾经是我国古时候十分重要的节日,在汉代、唐代、宋代是和春节、冬至、中秋一样受重视的隆重的“大节”。

关于寒食节的问题解答

网友提问:古人如何度过寒食节?

缅怀纪答:

寒食节与清明节一样,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的时间其实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清明节而很少听过寒食节。每年寒食节来临的时候,有些地区的人们都是禁止生活,这一天基本不吃热的食物。

我记得有一首古诗是专门描写寒食节的。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民间有传闻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饥饿时,介子推割掉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不追求利益,归隐深山。文公焚山求他出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该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就成了寒食节的来由了。

网友提问:寒食节有那些风俗和习惯?

缅怀纪答:

这个节日禁止烟火,不能生火做饭。人们提前准备好熟食到这一天只能凉着吃,所以叫寒食。人们带上酒,香等贡品去上坟祭祀。因寒食节天气寒冷,为避免吃寒是冷餐伤身体,可以踏青、荡秋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

如果您对网上祭奠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点击按键“免费建馆”,为逝者进行祭奠。缅怀纪是一款公益平台,支持云端祭扫、免费试用、永久保存。关注缅怀纪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线上祭奠只是一种放在内心缅怀,留存生平的点点滴滴,生祭时间亲戚好友缅怀!

相关文章
清明节出门有讲究吗
头七怎么算准确时间
寒食节祭祖吗
寒食节有什么禁忌
清明节有什么风俗
清明扫墓要做什么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