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祭奠资讯 > 网上扫墓 >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

发布日期:2022-01-26 14:01:34  浏览次数:1222

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本篇文章为大家讲述了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清明节扫墓祭祖过程以及关于清明节扫墓祭祖的问题解答等内容,详细明了。看完缅怀纪这篇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的内容后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你了解更多的有关清明节扫墓祭祖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十分重视,民间亦相仿效,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且独特的风俗文化。

据《汉书》中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便是远在京城千里之外,也不忘定期返乡扫墓祭祖。

唐代以后更是盛行,不管是士人还是平民,都将清明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重要仪节,并相传至今。

曾经问一位年长的伯伯:
“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坚持回乡祭扫呢?”

伯伯说了一句话,令我感触良久:
“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
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和精神依托。

1955年,浙江大陈岛近1.5万人离乡迁居台湾,几十年间,大陈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土,他们从未停止过对根脉的找寻。

两岸“三通”以后,同胞们期盼已久的通航变成现实,几百名大陈人才得以上岸寻亲,续接血脉情缘。

站在自家宗庙的祠堂,前来祭拜的老人泪眼晶莹。他们不曾忘记,自己的根永远在大陈岛,身体流淌的永远是大陈岛的血脉。

一位老人感叹地说道:“做人永远不能忘本,要记住自己的祖先在哪里、根在哪里。”

曾子曰:“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一个人只有不忘本,不忘恩,才能更好地立身处世,整个国家也会民风淳朴,兴旺发达。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

老话儿讲“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这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幸福。清明,是教我们铭记亲人教诲

席慕容说: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对于逝去的亲人来说,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他们就不曾真正离开。

莫言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说,最遗憾的是母亲不能在身边分享自己的荣光。

在他十几岁时,母亲就患了严重的肺病,贫穷、疾病和劳累充斥着整个家庭,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即便如此,母亲从来没有低下过头,她依然顽强、坚韧、乐观,甚至是在劳作时还会哼唱着小曲。

母亲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却教育莫言: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记忆中,最让莫言痛苦的是一次母亲被打的经历。

他跟着母亲去集体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捉住母亲后狠狠扇了她一个耳光。

多年以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已经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莫言想冲上去狠狠揍他一顿,却被母亲拦下了,她非常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却让莫言终身难忘: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时间总是将最珍视的东西一点点带走,但母亲所带给莫言的教育和精神力量,已然成为一种人生的信仰。

它不曾因为母亲的离开而消亡,反而历久弥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言传身教,才得以成就今天的莫言。

清明是慎终追远、缅怀亲人的日子,更是为了提醒我们,谨记父母的教诲和嘱托,牢记先祖传承的道德精神。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清明,是愿所念之人过得安好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清明节祭拜扫墓的场景:

“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按旧习,在扫墓时会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纸衣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

祭拜之后,为坟墓修除杂草,培上新土,再折几枝柳插在坟墓上。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亲人并不曾真正离去,他们依然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着。

人们相信,纸钱就是那个世界的钱,所以只要多焚烧一些,亲人就能少受些苦难,过得安好。

在叶圣陶老先生的记忆中,每逢过节焚化纸锭是父辈们欢喜做的事情:
“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

《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

自古以来,我们崇尚百善孝为先,孝亲祭祖更被人们称之为风水之源。

在清明节祭祖扫墓,不仅仅是希望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能收到我们的祝福,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庇佑我们健康平安,护佑子孙延绵。

死亡,只是改变生命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关系。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我们能够在祭奠中重新和逝者连结;

点一盏香烛,折一枝嫩柳,聊一聊过去和现在,又何尝不是在告慰亲人:

我们过得很好,您也可以放心了。

清明,是教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

作家曹文轩曾说过:

“大自然是在告别过程中完成它的季节轮替的,人类社会也一样。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

清明,就是这漫漫人生路中,一次告别的必修课。

马东曾在节目上讲了一个故事。

他的父亲是突然去世的,接到消息后就立即往家赶,但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整整三年的时间,他在内疚和遗憾的种种情绪中煎熬,迟迟放不下。

三年以后,他在梦中见到了父亲,父亲对他说:
“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

马东这才恍然大悟,这话并不是父亲说的,而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己跟自己说的,“我的潜意识放掉了我自己。”

从那天以后,马东才真正地把自己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接受了父亲离去的事实。

他依然还会去扫墓,依然还会时常怀念,只是他终于想通了,人要一直往前走。

对逝者而言,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

林徽因曾说过: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割舍的。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许多的苦思冥想都参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一切都有了答案。”

也许我们都到了某个年纪,看着身边的亲人逐渐老去,陪我们长大的人一个个离开。

我们无力改变什么,只是在无数次刻骨铭心的别离中,逐渐懂得了铭记和释怀。

有人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生命因为死亡而有了意义,而唯有接受和面对死亡,我们才能更好地活着,更用力地珍惜。

因为我始终相信,在远方的那个我们日思夜念的人,也会想要告诉我们:

请不要悲伤,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清明,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日子。

当我们急匆匆地行走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

那些曾在人生旅途中陪伴我们的人,愿他们能在远方一切都好。

那些保卫国家、守护山河的战士和英雄们,愿忠魂常在,丰碑永存。

今日清明,上一炷清香,点一盏心灯,敬一杯浊酒,折一枝细柳,为逝去的人们默哀、祈福。

愿我们能珍惜拥有的一切,也带着我们所爱之人的嘱托,勇敢地前行。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

清明节又谓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就是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寒食节。民间寒食节也叫“禁烟节”,这一天忌烟火而食凉食。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从周朝开始,敬祖、敬天地鬼神是一样重要的事情,因此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在一起。帝王将相有清明节祭叩先祖之礼,民间也效仿其行为,久而久之,扫墓祭祖也就成为清明节的习俗而沿习至今。

再说上坟的意义:

缅怀先祖。中国人自古孝义当先,人不孝无以立。上坟是祭奠先人行自己孝心的一种表现,以此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传承和责任。

一种感恩。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依次类推。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繁叶茂,能扎向大地的根却只有一处。生者寻根,叶落归根,其实就是在感恩。

铭记历史。清明扫墓是个人与历史连带的精神“脐带”,既是人们尊重生命的反映,也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敬畏,对先人奋斗和辛苦的敬重。我们应当尊重历史,铭记历史。

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回头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给我们一个不忘根本,感恩祖先的机会和理由,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继续传承下去。

清明节扫墓祭祖过程

清明节扫墓祭祖过程

清明节上坟拜山祭祖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也算是后代子孙对祖先及新逝亲人的一种纪念方式。是最严肃而虔诚的事。

我的家乡是在清明节前三天陆续进行,有特别情况,如在外地时间耽搁,最迟也要在清明节当天中午12点以前赶到并结束,俗称“闭墓”。

清明节祭祀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一、奉献供品

先在三个盘子中整齐摆放准备好的供品,再点燃三烛香。

二、修整坟茔

除去立碑处两侧杂草,在远离坟墓的地方取土,填塞鼠窝蛇洞,用脚踩平,并查看周围水路是否畅通。切忌动坟头及两侧。

三、散挂吊纸

将事先准备的吊纸(折叠而剪成条形且相互连缀一起的纸),撒开在坟墓各处,并在坟头挂一串吊纸。

四、撒零食供品

把带来的肉丝、馒头、水果之类瓣成小块,用力扔出坟墓两三米外。

五、烧冥纸

先在地上划一大圆,并向坟根之处留一开口。先用信封装些冥纸点燃后,再成叠而烧。要慢慢拨动让冥纸全烧成灰烬为止。再祭上酒。

六、跪头、作揖,起身

七,燃放鞭炮、离开坟地

地域不同,风俗各异。入乡随俗就行,一切图的是心灵的安慰,也不要过分强求便是。

为什么清明都要上坟

关于清明节扫墓祭祖的问题解答

网友提问:为什么清明都要上坟?

缅怀纪答:

“尚坟”,而非“上坟”,——古有“尚贤”、“尚武”,即蕴含了虔诚、肃穆般的崇尚或尊崇之意。

尚坟,通常选在清明节此日,而民间却大有讲究——必须瞧日子的(即黄道吉日),在“清明节”前后三、五日选择属龙、猴、羊、狗尚坟(扫墓);据说属虎、属马这日不宜,比如,“马日”用事,那是骑马尚坟——欺祖!

所以尚坟,自古至今,渊源已久。这却与四时五令节气之于农事相关,——中华主流传统文化的根奠定于农耕,其次始于桑麻织布、渔、猎……。

清明,春耕雨动了,——尚坟,聊为对祖坟的逝者以告慰:一概与农事对峙的俗务,暂放一放手,民以食为天,是全身心投入破土开播五谷杂粮的最佳节令,——下个节令进“谷雨”节了!逝者如斯夫,活着的人,要吃要喝,——暂时珍藏起对作古亡人的悲戚吧!即逐渐展开了约定俗成的扫墓仪式,清明这日:祭奠或缅怀。

……清明节前一、二日,古代却是公祭的寒食节,举国哀悼,天地悲凉,——而民间扫墓拟定在清明节,即先国而后民,是按顺序排列来的。

尚坟,乃寻根式的民俗汉文化,——它绝非流于行式或封建迷信的玩意儿!不通者,莫轻易乱扣帽子!也并非儿戏。饮水思源。数典忘祖不厚道。

网友提问:清明节上坟的流程有哪些?

缅怀纪答:

春上坟,秋扫墓,都属公祭,即整体族群的行为。而忌日拜祭坟墓则是亡者的自家人祭祀。

供.祀.祭虽都对坟进行,但略有含意不同。

供拜,是重要节日与重大事项时用的敬拜坟墓。

祀拜,是忌日或亡者亡故时日的敬拜坟墓。

祭拜,就是早清明,晚十六的秋祭。

上坟,是培土,即一个冬天过后,坟受浸蚀有坟包土滑落变矮小的现象发生,添土培土使坟包再恢复高度是主要事项。

扫墓,是夏秋两季草长旺盛,应秋未清除。

真祭拜是节日.忌日.重大事项祈祖聚人气时,才是真敬拜时间。

通常不论是哪项,都是寄哀思的,属消减些惦记牵挂的一种方法,所以拜奉时要念叼几句挂念的述语。

因此不讲究条件下,同家人前去坟前,依辈份与年龄排次,供品香火纸钱招幡整好,跪扣头或鞠躬就可以了。

讲究的,前三日斋戒沐浴,哀服,三牲五供,与各拼盘若干,腊烛纸挂纸币,布好烧祈。依次拜跪,再共施跪三拜三礼。分祭享后,返回。供拜时有祈拜词文,或祭词。

还有的搭扎幡龛,内设瓦盆盛干土尘插岁幢旗,墓旁松柳上挂纸链为幡,坟四角(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立招幡。若女树丫处挂漏底蓝,男则栽葱一丛,以示女采集不满蓝不得返家内,而男为旺家用葱表示。幡龛前留拼盘果羔糖。此为穷有穷祭,富有富祭。

自供堂的灵牌供祭,祖庙宗祠供祭,都在室内进行,宗亲在左或东向处,宗族表亲在右或西向处排列,血亲或直系或嫡系或长子长孙等在中位,五供为1炉置条案中间位,2瓶置炉两旁,2烛台瓶两旁,四并八仙桌置鱼鸡猪为三牲,拼盘果羔糖随隆重态定多少及品类。屋室堂四角常明腊烛,旁置木架水盆。八仙供品台下有跪垫,当家人跪其上带众亲跪拜,且宣祭词。宣后,拜成,分食供享,礼数毕,返家。

大祭有招幅幡配备及伴乐,三牲为牛猪羊。简仅用头即可。

室堂不烧币,仅燃香火。仪式有施礼主持仪者发令进行。分食供品为胙食,三牲为生品,因仪成后再烹,因战国时典故染指一词,由无权分享胙食者抢尝的行为表现。

大礼小礼不按城里人的年龄大小或官职大小或势力大小或钱量多少为序,仅宗亲辈份为序,所以会有18岁得入祠堂或自家室内月婴排于80多岁人前位次的现象出现。

真正的离开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给逝去亲人创建一个永久免费纪念馆。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关注缅怀纪公众号,点击立即建馆,随时缅怀和追忆。

相关文章
清明节各地风俗
清明节祭祖的意义
清明节祭祖用的食物可以吃吗?
清明节祭祖禁食对不对
元宵节祭祖送灯
清明祭祖有时间限制吗
正月十五祭祖规矩